技术服务

水泥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技术

浏览人次:18人  发布时间:2025年4月23日


0 引言水泥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在道路、桥梁、房屋建筑等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水泥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问题常常出现,不仅影响了工程的外观质量,还可能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因此,深入研究水泥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技术,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水泥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技术,并对未来水泥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1 水泥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1.1 材料因素1.1.1 水泥水泥的品种、强度等级、安定性等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例如,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从而导致裂缝产生。此外,水泥的水化热过高也会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在冷却过程中产生温度裂缝。1.1.2 骨料骨料的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因素也会影响混凝土的裂缝产生。粒径过大或级配不良的骨料会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变差,容易产生离析和泌水现象,从而导致裂缝产生。含泥量过高的骨料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增加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1.1.3 外加剂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对混凝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如果外加剂的选择不当或掺量过多,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收缩增大、落度损失过快等问题,从而产生裂缝。

1.2 设计因素1.2.1 结构形式不合理的结构形式设计,如构件截面突变、应力集中等,容易导致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产生裂缝。此外,过长的结构长度而未设置伸缩缝,也会使混凝土在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下产生裂缝。1.2.2 配筋设计配筋不足或配筋不合理会使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抵抗拉应力,从而产生裂缝。例如,在混凝土板中,如果配筋间距过大或钢筋直径过小,就容易在板的跨中或支座处产生裂缝。1.3 施工因素1.3.1 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是导致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水灰比过大,会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收缩增大;水泥用量过多,会使混凝土的水化热升高,增加温度裂缝的产生风险。1.3.2 浇筑与振捣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如浇筑速度过快、分层厚度过大、振捣不密实等,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气孔、蜂窝、麻面等缺陷,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增加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1.3.3 养护混凝土养护不当也是导致裂缝产生的常见原因。在混凝土浇筑后,如果养护不及时、养护时间不足或养护方法不当,会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同时,混凝土在强度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也会影响其强度和耐久性,增加裂缝产生的风险。1.4 环境因素1.4.1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水化热,使内部温度升高。如果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就会形成内外温差,产生温度裂缝。此外,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发,温度升高更为明显,温度裂缝的产生风险也更大。1.4.2 湿度变化混凝土在干燥环境中会失水收缩,产生干缩裂缝。如果环境湿度变化较大,混凝土的收缩也会随之变化,增加裂缝产生的可能性。2 水泥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技术2.1 配合比设计优化2.1.1 合理控制水灰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水灰比,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裂缝产生的风险。一般来说,水灰比不宜>0.55。2.1.2 优化水泥用量    水泥用量过多会使混凝土的水化热升高,增加温度裂缝的产生风险。因此,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可通过掺加粉煤灰、矿渣粉等活性掺合料来替代部分水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2.1.3 调整骨料级配合理的骨料级配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减少裂缝的产生。在配合比设计中,应根据骨料的粒径、级配和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确定最佳的骨料级配。2.2 施工过程中的控制2.2.1 混凝土浇筑(1)合理安排浇筑顺序根据结构特点和施工条件,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分层分段浇筑的方法,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同时,要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混凝土浇筑,以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2)控制浇筑速度混凝土浇筑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混凝土在模板内流动不均匀,产生离析和泌水现象。一般来说,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应控制在20~30m3/h为宜。(3)加强振捣混凝土振捣要密实,避免出现漏振、过振现象。振捣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落度和振捣器的功率确定,一般为20~30s。在振捣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振捣棒触及模板、钢筋和预埋件,以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2.2.2 混凝土养护(1)及时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和温度,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而产生干缩裂缝。一般来说,混凝土在浇筑后的12h内就应开始养护。(2)保湿养护采用洒水、覆盖塑料薄膜、喷涂养护剂等方法进行保湿养护,使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类型、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少于7d。(3)保温养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还应采取保温措施,以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可采用覆盖保温材料、蓄水养护等方法,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不超过25℃。2.3 特殊情况下的裂缝控制技术2.3.1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1)优化配合比采用低热水泥、掺加粉煤灰等活性掺合料、减少水泥用量等方法,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同时,合理调整骨料级配,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裂性能(2)埋设冷却水管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埋设冷却水管,通过循环冷却水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冷却水管的布置应根据混凝土的结构特点和温度场分布情况确定,一般间距为0.5~1.0m。    (3)分层浇筑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m,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同时,在每层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振捣和养护,待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要求后再进行上层混凝土的浇筑。2.3.2 冬季施工裂缝控制在冬季施工中,可采用蓄热法、暖棚法、蒸汽养护法等施工方法,确保混凝土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施工和养护。(2)控制混凝土的人模温度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在搅拌混凝土时,可采用热水搅拌、对骨料进行预热等方法,提高混凝土的人模温度。(3)加强养护在冬季施工中,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适当延长,一般不少于14d。可采用覆盖保温材料、搭设暖棚等方法进行保温养护,使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在正温状态3 实际案例分析3.1 案例一:某公路桥梁工程3.1.1 工程概况该桥梁工程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跨径组合为(40+60+40)m。主梁采用单箱单室截面,梁高2.5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3.1.2 裂缝问题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发现主梁部分区域出现了裂缝。裂缝主要分布在梁的跨中及支座附近,宽度为0.1~0.3mm,长度为0.5~1.0m。3.1.3 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水泥用量过多,水化热过高,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温度裂缝。(2)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分层厚度过大,振捣不密实,使混凝土内部产生气孔、蜂窝等缺陷,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3)养护不及时,养护时间不足,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3.1.4 裂缝控制措施(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掺加粉煤灰等活性掺合料,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2)控制混凝土浇筑速度,分层厚度不宜超过30cm,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3)及时进行养护,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和洒水的方法,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7d。3.1.5 效果评价通过采取上述裂缝控制措施,该桥梁工程的主梁裂缝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未再出现新的裂缝,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3.2 案例二:某高层建筑工程    3.2.1 工程概况该高层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28层,地下2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C50。3.2.2 裂缝问题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发现部分混凝土楼板和墙体出现了裂缝。裂缝主要为不规则的网状裂缝,宽度为0.05~0.2mm。3.2.3 原因分析(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稳定,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骨料含泥量过高,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2)设计不合理,楼板厚度偏小,配筋不足,使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抵抗拉应力,产生裂缝。(3)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未及时进行养护,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同时,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时,过早拆除模板,导致混凝土楼板和墙体受到过大的荷载,产生裂缝。3.2.4 裂缝控制措施(1)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选择质量稳定的水泥和骨料,确保水泥的安定性合格,骨料的含泥量符合要求。(2)优化设计,增加楼板厚度和配筋,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d。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模板3.2.5 效果评价通过采取上述裂缝控制措施,该高层建筑工程的混凝土裂缝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未出现因裂缝而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情况    4 结束语水泥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难题,其产生的原因涉及材料、设计、施工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为了有效地控制裂缝的产生,需要从原材料的选择与控制、配合比设计优化、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特殊情况下的裂缝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的措施。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裂缝控制技术是有效的,可以显著提高工程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文章转自砼话,本文链接为https://mp.weixin.qq.com/s/DvUnEliAQENvncCZjA7nTw。如有侵权,联系删除)